鸕鶿飛翔20160303鰲鼓溼地
平時鳥友就很少會拍鸕鶿 何況是飛行中的
但漂亮的繁殖羽 拍下來也還是特別的.
鸕鶿身體比鴨狹長. 體長最大可達100厘米.
體羽黑色. 並帶紫色金屬光澤.
肩羽和大覆羽暗棕色. 羽邊黑色. 而呈鱗片狀.
嘴強而長. 成錐狀. 先端具銳鉤. 適於啄魚.
喉有小囊. 喉部具大白點.
繁殖期中. 脅下有大形白斑. 頭及頸密生白絲狀羽.
後頭部有一不很明顯的羽冠.
眼綠色. 嘴端褐色. 下嘴基部灰白色.
而裸區及喉暗紅色.
腳黑色. 腳後位. 趾扁. 後趾較長. 具全蹼.
鸕鶿善於潛水. 能在水中以長而鉤的嘴捕魚.
野生鸕鶿平時棲息於河川和湖沼中.
也常低飛. 掠過水面. 飛時頸和腳均伸直.
鸕鶿性不甚畏人. 常在海邊. 湖濱. 水中間活動.
棲止時在石頭或樹樁上久立不動.
飛行力很強. 除遷徙時期外.一般不離開水域.
主要食魚類和甲殼類動物為食.
鸕鶿在捕獵的時候. 腦袋扎在水裡追蹤獵物.
鸕鶿的翅膀已經進化到可以幫助划水.
因此 鸕鶿在海草叢生的水域主要用腳蹼游水.
在清澈的水域或是沙底的的水域.
鸕鶿就腳蹼和翅膀並用.
鸕鶿一般看不清楚獵物.
因此它只有藉助敏銳的聽覺才能百發百中.
鸕鶿捕到獵物後 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
在中國很多地方. 人們稱鸕鶿為烏鬼.
形容牠們不像鰹鳥那樣傻. 而有著高超的捕魚本領.
附錄:鸕鶿捕魚(網路資料)
中國南方水鄉很早就開始馴養鸕鶿. 並用它們捕魚.
漁民外出捕魚時常帶上馴化好的鸕鶿.
鸕鶿整齊地站在船頭. 脖子上都被戴上一個脖套.
當漁民發現魚時. 他們一聲哨響.
鸕鶿便紛紛躍入水中捕魚.
由於帶著脖套. 鸕鶿捕到魚卻無法吞咽下去.
牠們只好叼著魚返回船邊. 主人把魚奪下后.
鸕鶿又再次下潛去捕魚. 在遇到大魚時.
幾隻鸕鶿會合力捕捉. 牠們有的啄魚眼.
有的咬魚尾. 有的叼魚鰭. 配合得非常默契.
待捕魚結束後. 主人摘下鸕鶿的脖套.
把準備好的小魚賞給它們吃.
這種捕魚方式非常有趣. 也非常有效.
所以用鸕鶿捕魚曾盛極一時.
但對鸕鶿是慘忍的.
杜甫的詩句:「家家養烏鬼. 頓頓食黃魚」.
可見當時之流行之盛.
鸕鶿在人工馴養條件下 也能正常產卵.
每年初夏進入繁殖期.
每隻雌鳥可產卵6—20枚.
其繁殖生態與家鵝相似.
每當繁殖季節.到臨近水域的懸崖峭壁上.
大樹上或沼澤地的矮樹上.
蘆葦中以樹枝或海藻營巢.
孵化期28天. 雛鳥為晚成性.
親鳥把捕捉到的魚 貯在喉囊中.
雛鳥將頭伸入啄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