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鼓濕地黑面琵鷺. 2012.11.18. 陰雨
1
週日偶然機會. 參加了彰化野鳥學會的活動~鰲鼓濕地賞鳥.
主要觀賞對象是黑面琵鷺.
2
大家都認識這知名的候鳥~”琵琶嘴鷺”. “飯匙鵝”. “烏面抐桮”
也無須特別介紹了.
3
只是自己卻從未親眼目睹到牠們過.
從前看到的照片都是清晰美麗. 非常令人喜歡.
今日所見. 還真是遠遠的小小鳥
4
早上07:30從彰化出發. 先去鰲鼓濕地的觀海樓.
只是天候陰雨. 視野不佳.
5
午後到南堤. 領隊說有黑面琵鷺. 約5-60隻
只是牠們停的好遠. 又面背對我們. 只見其模糊背影.
6
自己也是第一次來拍野鳥. 雖用70 -200m m鏡頭加2倍鏡.
但影像效果好像還不是很好. 還需加強學習.
7
看過別人家的黑面琵鷺.. 真是又大又漂亮. 我.家的真是小不點.
不過拍鳥這門學問. 除知識. 觀察 耐心外.
這可是高科技的休閒. 沒先進的設備. 可就是難有好東西出現.
8
不過覺得此處. 還是可以探訪的好地方. 好濕地.
這只是要對荒郊野外有興趣的山友 .鳥友. 蟲友而言.
9
附記:
1)”鰲”是海中大龜. 取其皮為鼓. 鼓聲響亮. 威震四方.
相傳 清朝嘉慶年間. 有名~蔡牽 橫行台灣南北二道.
令其手下~蔡獵狗. 定居此地. 取名鰲鼓.
也有一說是海盜的名稱.
2)維基百科: 鰲鼓溼地
原地本來並無該溼地,鰲鼓溼地的產生, 為台灣1960年代政府推動開發海埔新生地. 因此台糖東石鰲鼓農場選在嘉義鰲鼓圍堤造陸, 至於「鰲鼓」之名稱可能由台灣早期海盜名稱而來。 由於機器設備於當時相當缺乏,因此主要是徵召犯人前來勞動, 歷經5年與3億多元的經費,完成約1,000公頃的海埔新生地, 並以10年時間將土地洗鹽淡化. 但灣西部過度開發與大量抽取地下水. 1970年代左右台灣沿海地帶開始地層下陷. 原可種植甘蔗的土地將近300公頃低於海平面., 並且土地開始由於鹽化而無法進行農業用途. 因此在逐漸恢復自然的情況下,加上候鳥可食用的動植物增加, 逐漸使鰲鼓溼地成為鳥類的棲息地, 嘉義縣政府於2008年將此地依野保法變更為自然保護區. 鰲鼓濕地森林園區於2012年11月24日正式開園. 現今 鰲鼓濕地的大小約為1,500公頃. 約相當於台北市大安區的大小. 為台灣最大、全球第七大的濕地.